English

专家话楚简

史学新论
2000-01-21 来源:光明日报 ■戚 永 我有话说

关于儒家简

吉林大学李景林认为,抄在相同形制的竹简上的《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四篇,集中涉及到性与天道的问题,其思想与《中庸》、《孟子》一致,其主旨是以性命天道论作为治心成德之根据,其核心则是它的性情论。“反善复始”涉及到对作为人性本原的天命、天道的理解问题。这是接近思孟核心的部分,表明郭店儒家类著作是建立在一个共通的形上学基础上的。武汉大学丁四新认为,郭店儒简的天人观承自孔老而来,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天人相通、相入的思想;二是以心性或德性为本位,加深了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三是天人相分析的思想。其中第三点与第一点构成内在的辩证互补的关系。

庞朴提交了《天人三式——郭店楚简所见天人关系试说》、《郢燕书说——郭店楚简与中山三器心旁文字试说》两篇论文,对天道观、心性论作出深入的阐释。他还论述了儒家的三重道德论:一是《五行》篇中的“圣”、“德”等天地境界,是绝对的终极层面;二是“四行”中的“仁义礼智”,是人道之善,指相对的社会道德;三是基于血缘关系亲情关系的人伦道德,即《六德》篇父子、夫妇、君臣,三伦六位,君臣关系在当时是父子关系的放大。儒家有一套德目把三重道德贯穿下来。《五行》的“慎独”与《中庸》的“慎独”不一样,是我对天地的关系,而不是我对大我的关系。到了汉代,六德、五行都有了变异。武汉大学郭齐勇认为,《性自命出》的主题是“心术”,即“心之行”,《五行》的主题是“德之行”,而“德”的本字即“心之行”。《性自命出》以儒家身心统一观为内容,肯定礼乐之教的目的是端正身形、陶冶心灵,使诚于中的仁、诚、忠、信与颜色、容貌、辞气、仪表统一起来。关于“身以为主心”,到底是以心志主身,还是以身形端正心,他认为,从上下文看,偏重于后者,但此篇前文则强调了以心志主身形。《五行》指出德气既内收又外扩的过程,其“仁之思”、“智之思”、“圣之思”最为精彩。他认为,《孟子》介乎于《五行》竹帛之间。竹书《五行》在“心”与“心之役”、“中心”与“外心”、大体与小体关系上为《孟子》埋下了伏笔。东京大学池田知久则认为《孟子》在《五行》简帛之后。关于郭简之中的“情”,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等认为在许多地方作“情实”解而不作“情感”解,因此所谓郭简“情本体”之说为子虚乌有。清华大学彭林认为郭简有关礼容的描述有很深的人文意蕴,涉及礼容与人性、德义、治国的关系。武汉大学陈伟深入考究《语丛》中有关“礼”的简文,认为有助于了解先秦“礼”的制度与观念。武汉大学徐少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乐贤认为,《六德》与《五行》的理路不同,可能出自儒家不同的流派,应充分重视《大戴礼记》、《小戴礼记》、《韩诗外传》、《说苑》、《孔子家语》的史料价值。杨儒宾认为,郭简与管子四篇、公孙尼子有密切关系,但多半属思孟学派,《性自命出》则可能不属《子思子》一书。更多学者对郭简属于思孟学派的说法持审慎的态度,认为应注意南方儒者与北方儒者的差异。北京大学王博认为《成之闻之》可能与子张氏之儒有关,湖北省博物馆刘信芳认为《缁衣》可能是南方儒者的作品。加州大学JeffreyK.Riegel(王安国)认为《缁衣》不一定属于子思学派。台湾大学陈昭瑛认为《性自命出》有楚人重情、重身的精神特质。清华大学廖名春则认为郭简均为七十子之作,他特别重视考证郭简与《尚书》的关系,并对上海博物馆购藏简作了初步探讨。耶鲁大学金安平认为《成之闻之》是《尚书》的传。芝加哥大学DonaldHarper(夏德安)则认为《语丛二》是一篇风籀书,与儒家哲学无关。他认为研究先秦学术应多重视社会民俗、占卜祭祷,讨论出土文献时不要忽略数术类,不仅要看诸子百家,也要看科学与宗教。哈佛大学SusanWeld(罗凤鸣)认为,从郭店楚简中可以证明系统的法律制度在古代中国早已存在。她讨论了人性、社会控制方法、法官、罪犯及预防的关系。

关于道家简

达慕思大学SarahAllan(艾兰)认为“太一”乃道的别名,道的哲学概念植根于自然之水的本喻中源源流出,《太一生水》不但在语义上与《老子》有关,而且就是《老子》的一部分。陈伟认为《老子》为经,《太一生水》为传。四川大学魏启鹏认为简文的“水”乃太虚之水,天地之包幕,太一之津液,即天表之水,包裹天球之水,为由无而有的过渡准备了环境条件。湖南省博物馆陈松长认为,“太一生水”是“太一生于水”之意。荆州博物馆彭浩认为,《太一生水》阐述了以太一为宇宙中心和本源的宇宙生成理论,有数术和阴阳家色彩。北京大学邢文认为由《太一生水》说明《乾凿度》的可信与早出。日本女子大学谷中信一认为,《老子》有一个发展过程,并非最早就有一个五千言完整形态的《老子》。周凤五、黄人二认为郭简《老子》为邹齐儒者的《老子》版本,是受邹齐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许多学者比较简帛《老子》。新加坡国立大学刘笑敢认为《老子》具有版本趋异、语言形式趋同和思想观念聚焦的现象。他特别重视四字句增加的现象。台湾辅仁大学丁原植从解老传承系统上分析《老子》与定州出土的竹简《文子》、《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认为《文子》存有《老子》解经的残文,继承了《老子》哲学正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李存山认为简本可能反映了《老子》原始传本的一部分原貌,所以据简本探讨早期道儒关系有较充分的根据。此外,早稻田大学工藤元男从楚简卜筮祭祷论“日书”的形成,日本学者近藤浩之对郭店楚简中的《易》、岩本笃志与森和对利用电脑对楚系文字的研究发表了相关论文。

最后,本次会议对儒、道、墨是否同源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有学者认为郭简的道家文献被儒家化了,而儒家文献也被道家化了,更多学者认为在《庄子》之前,学派并未分化。哈佛大学程一凡则注意到墨学的影响与孟学的源起均见于郭简儒籍之中,并提出“智性资源”的概念加以分析。王博认为,竹简也许是不同来源文献的一种汇编。即使在仁义、圣智上儒道并无大的对立,但在“教不教”与“民自化”上,即教化问题上,儒道分歧仍是存在的。他主张重视儒家在南方的发展,如子张、子游等,子思与南方的关系也不疏远。儒家不仅在齐鲁,也在宋、楚发展。现有文献及考古文献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不可据此匆匆作结论。中青年学者普遍反映,通过此次会议,从老学者身上学到了虚怀若谷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深受教益。(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